为优化幼儿园保育工作,强化幼儿生活习惯培养,我园本学期根据《成都市3-6岁儿童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要求,组织开展了生活习惯培养系列保育教研活动。教研内容通过案例分享、集中研讨等形式,深入剖析幼儿生活习惯培养中的问题与策略,为提升保育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剖析问题,共享经验
3月——健康饮食研讨
小班组保育老师以班级幼儿挑食现象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了问题表现与解决策略。通过餐前食谱播报,利用图片、视频和实物展示,向幼儿介绍各种食物的生长过程和营养价值,激发他们对食物的兴趣;将情景模拟渗入到进餐环节,通过夸张的语言、动物扮演等方式激励幼儿进餐。此外,教师还与家长合作,鼓励家长在家中为幼儿树立榜样,共同尝试新食物。
4月——卫生习惯研讨
中班组保育老师通过日常观察,发现部分幼儿存在如厕时喜欢玩水、解便后不冲厕所、进餐时桌面地面脏乱、餐后不认真漱口等问题。教师通过分析认为,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缺乏良好的卫生意识。针对以上问题,中班组保育老师采取了相应措施,如:中一班通过环境创设,融入游戏“打怪兽,”有效解决幼儿主动冲厕所的习惯养成;中六班将奖励机制与小小值日生“赋权”有效融合,通过值日生生活环节监督,激发幼儿责任意识,大大提高了班级幼儿卫生管理和物品收纳整理习惯。
5月——整理习惯研讨
大班幼儿即将升入小学,整理习惯对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至关重要。然而,班级中部分幼儿存在物品随意摆放、书包杂乱无章、玩具玩后不归位等问题。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幼儿缺乏整理意识和技能,以及家长包办代替过多是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为了培养幼儿的整理习惯,大班组教师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与幼儿共同建立区角规则,并设立区角管理员进行监督和检查;通过教学活动,教幼儿学会按类别分类整理物品,示范正确的整理方法,并让幼儿进行实践练习,逐步
掌握整理技能;通过积分小铺等方式,对积极参与整理活动的幼儿进行奖励,激发幼儿的积极性。通过实践发现班级幼儿的整理习惯有了很大改善,能够自觉地将物品分类摆放整齐,为升入小学做好了充分准备。
二、集思广益,共谋策略
每一次案例分享,都是经验的积累;每一次研讨,都是思维的碰撞。经过多次的集中教研,保育老师们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和班级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策略。
(一)加强家园沟通与合作
家园共育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定期与家长沟通幼儿在园和在家的生活习惯表现,共同分析问题,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通过家长群、家访、家长联系手册等形式,向家长提供教育建议和方法,共同促进幼儿生活习惯养成。
(二)注重环境创设与引导
环境对幼儿的生活习惯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班级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在班级相应生活区域呈现正确的洗手、漱口、整理物品等步骤图片,在游戏区投放相关的材料和玩具,让幼儿在游戏实践中习得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技能。
(三)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
多样化的教育活动能够激发幼儿对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根据不同的生活习惯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开展食谱播报、健康饮食打卡计划等活动,引导幼儿了解食材的营养,培养幼儿不挑食、不偏食的好习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组织幼儿进行垃圾分类,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和卫生习惯。
(四)强化日常监督与评价
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定期对幼儿的生活习惯进行阶段性评价,采用幼儿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幼儿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采用榜样法和激励机制,激发其他幼儿的学习动力。
三、明确方向,砥砺前行
后勤副园长漆心玫对生活习惯养成系列研讨活动进行了全面总结。她充分肯定了各位保育老师在案例分享和集中讨论中的积极表现和宝贵经验,强调幼儿生
活习惯培养是幼儿园保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幼儿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
同时也指出,通过系列研讨活动,深入了解了不同年龄段幼儿在生活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形成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实践策略。在今后的工作中,全体保育老师要将这些策略落实到日常工作中,注重细节,持之以恒地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培养系列研讨活动为我园保育老师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交流和成长的平台。通过案例分享、集中讨论和领导总结,我们明确了幼儿生活习惯培养的方向和策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不断努力,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